但也有许多玩家致力于追求疼痛带来的“内啡肽快感”(即国内称呼的“小贝”),内啡肽是一种大脑中负责缓解疼痛的神经递质,当然要配合那些被真实演绎出来的性幻想才行。现在甚至还有一个词用来描述被支配者在游戏中的状态,那是一种类似于“漂浮”或“飞”的感觉。
在2009年, 塞格瑞恩博士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这哥们真的很专注研究SM呢!),在BDSM场景中,被支配者的激素水平升高,而支配者降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受虐者容易感觉high,而施虐者则相反。同期的另一个专注SM研究的结果也惊人地一致。
在从前的参考书上,包括弗洛伊德的认识里,施虐/受虐倾向被认为是性精神变态。直到2006年帕梅拉·康诺利博士主持的研究项目,否定了精神变态的结论。他研究了32位自我认同为BDSM的爱好者,研究显示,这些参与者并未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精神病理状态,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心理受虐狂或创伤后应激综合征。2016年一项荷兰研究证明,被调查的902名SM爱好者,比起434名不好这口儿的人 “更加外向,更有有责任感,且更少神经质”。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BDSM场景中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生物化学物质。雪诺·麦西是一位生物化学博士,“我超爱BDSM方面的研究,BDSM的研究是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她发现SM爱好者们在虐恋的场景增加了亲密感。麦西也特别希望看到未来有关大脑活动与sm活动的研究。“随着BDSM的去污名化,”她说,“我希望看到更多的SM生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