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啊:p
首先来解释一下“出柜”,它是个外来词,英语里叫“coming out” ,指的是LGBT人群(比如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无性恋者等非异性恋群体)对外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者性别认同,像是对父母、对同学、对社会公众等等。
相对的,如果选择不公开,则被称为“呆在衣柜”(Closeted);甚至还有“深柜”的说法,比如一些同性恋的政客,假装自己是异性恋并制定反对同性恋的政策,那可真的是藏得很深啦。
关于这个说法的出处,来自英语习语Skeleton in the closet,意思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也可以引申为“家丑”。或许从这个化用中可以看出对一个恐同的社会而言,公开自己异于异性恋的性倾向或者与主流不同的性别认同是一桩丑闻。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已渐趋于中性化。
至于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出柜是重要的。
对单独个体而言,人类心底总是有着“希望真实的自己能被看到”的愿望,不论是被别人看到(他人认同),还是能被自己看到(自我认同)。如果一个人一直拒绝真实的自我,用表演掩盖在真实的人格上,就像穿着一身厚重的漂亮钢盔。虽然感觉好像自己不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但久而久之就会闷得透不过气来。平时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已经很累了吧?更别说要演一辈子呢。
出柜,即说出了“我是谁”,表明自己的身份,也是对自我诉求的表达,举个例子,父母原本指望自己的女儿与一个男性结婚,此时她出柜表明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即是表达“我不会选择和一个异性结婚,我要和同性伴侣在一起。(希望你们尊重我的选择)”而如果连说都不说,又怎么指望别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呢?
而社会上这样的声音多了以后,一方面会让人们认识到,原来LGBT们就在身边,原来他们并不是寥寥无几。于是人们会对LGBT群体的权利就会越发重视,比如不那么敢公开地发表恐同言论;而另一方面,单个声音虽小,汇聚在一起却能如洪流,听见了声音的人们,有天或许也会以同样的声音回应。这是LGBT们对彼此的鼓励和支持:
“我是。我在这里。我们不孤单。”